校友来鸿您所在位置:首页 >> 校友来鸿

敬爱的母校啊!您永葆青春

发布日期:2023-07-03 13:49:52.0

1919年的夏天,刚满五周岁的我,循着哥哥姐姐的道路考入了敬爱的母校——北京高师附属小学。由于当时附小的大门座落在厂甸胡同内路北,因而一般人把母校常叫“厂甸小学”.两扇大铁栅栏门的右侧,是号房(传达室),由一位叫翟文的老大爷值守。他既严肃又和蔼,虽然监视出入校门同学的纪律,同学可都乐于接近他.我的同胞兄弟和姐姐李光熙,李光彦(现名李观博)、李光祚、李光锐、李光静、李光颐,直到我自己的子女李志娟、李志嫒,李志娣、李志雄、李志雍,李志雅、李志珊的童年,都是在母校的培育下度过的,因此我的家庭和母校有悠久的联系和深厚的感情.我入学后,国语的第一课从“人,手、足、刀、尺、山、水,田、狗、牛、羊”学起,到了初小三年级才学习新兴的注音字母拼音.算术的内容好像比现在小学教学课本浅一些.副科中有一门“乡土”,内容介绍了北京的地形和当时内外几个城门名及一些主要名胜,回忆起来还不如今天北京市游览地图的内容丰富。由于当时没有公共交通工具,所以一般居民很少外出,偶尔节日到前门大街看看装着五色电灯的五牌楼就感到很新鲜.另一门副科是“修身”,教导我们怎样尊老扶幼,尊师爱友,回忆其中许多内容就像是讲“五讲四美”似的。每天下课后放学前,轮流值日做大扫除,翻椅挪桌,水擦地板,就这样培养我们从小讲卫生爱清洁的好习惯。当时全校的教室都集中在大楼中,一个风雨操场(就是现在的礼堂)专为风雨时上体操课用。母校北院还有几间教室,是为了高师同学平时实习教学用,在下午和晚间给没有机会上学的儿童办了一所“平民学校”.在当时的旧社会里,大城市中的小学教育都不能普及,和解放后新中国无法相比。

  1922年原有的初小、高小的学制改为六年一贯制。当时我国科学技术落后,工业不发达,更顾不上教具制造。可是母校的老师们却自力更生想方设法采集昆虫,自制鸡、兔动物标本,使同学能受到直观教育.用木头做成人形,中间挖空放在水中,讲解比重、浮体力学知识,用废镜片自制幻灯和望远镜,来介绍光学器件的原理,引导我们钻研科学技术。每年期末考试后,老师把全班同学各科成绩印在一张“榜”纸上,最下一行是用甲,乙、丙、丁采评定“操行”,以使同学互相勉励,向好同学学习